《香港電影2019:時代影像》- 閱讀筆記

《香港電影2019:時代影像》,20200914

– 過去幾年(十年?八年?)已不大看電影,這與生活的形態有所改變自然有關。自從有了孩子,要安心兩個小時在家裡煲碟已變成不可能,而我自己出差又多,在香港的時間會比較想留在家裡陪孩子,就不出去睇戲了。

– 同時在路上時,我也會把握時間用來看書,而盡量忍手不在飛機上收看節目。

– 是故,當年對電影的熱情大為退減。回想當年在街邊淘碟,在大學圖書館裡看電影,去電影資料館感受氣氛,在沙士下去電影節等,確實是另一種時光。而其中,電影評論學會的書籍是我很重要的精神食糧,相關出版物及香港八十年代起的電影是我建立、確立香港人身份的重要’依傍’。

– 當然這裡邊有很大的局限性,比如我就沒有花心思去看新浪潮以前的電影,其實是忽略了一段重要的(影視)脈絡。大概2005年後我也不大看香港電影了。

– 是故,過去每年都收集的《香港電影XXXX》這幾年便沒有了。上週去見山,本來也對這書不太感興趣。後來差不多要走了把書拿起來翻翻,看看今年有甚麼藉得注意的作品(儘管很可能還是不會去看)時,卻被那目錄吸引住了。去年社運為香港帶來很大的衝擊,電影一般製作時間甚長,去年上映的電影自然不大能反映時局,這也不是電影的角色與任務。

– 反而如果說社會是激上岸的浪花,那大概電影就是海中心的波浪,它沒有那麼激越,但沉穩,反映大勢、甚至社會潛藏的能量。

– 是故,去年幾部小本話題之作其實相當吸引,如《叔.叔》、《幻愛》、《金都》都是小本本土商業作品、新晉導演之作,引起不少關注。

– 但這書的目錄吸引的我,除了去年電影的影評外,還有更多有意思的選稿。比如從性別角色入手講《叔.叔》、《金都》及其他電影;又一個專題是在社會氣氛轉變下探討警匪類型片的不可再。

– 紀錄片的專題也好看,其中《戲棚》這戲我在臉書上看過宣傳,畫面估計很震撼。另外有兩部講反修例運動,文章也展示出作者、紀錄片人的對影像、電影作為媒界的思考。另也推薦了Duo Band的那部電影,甚至《湧浪之間》這樣的論文電影,很是有趣。

– 我也喜歡影評學會對「北上」、合拍片等的豐富論述,而不只是停留在中港矛盾當中。其中對曾國祥及其《少年的你》及周星馳及其《新喜劇之王》的討論、推薦及包容,都令人有點「意外」、又滿懷感激。

– 書中今次也引入了四篇台灣的影評,兩篇澳門電影的評論及一篇星加坡的影評,雖然本來談香港電影的書為甚麼要收入其他華語地區/影片的影評可以討論,但這種區域視野本身卻是十分難能可貴的。

– 書中也收入了幾篇中國電影的評論,但與上述三地不一樣,中國電影的評論的文章由影評學會會員自己寫,而不是向大陸作者約稿,其中原由可能要進一步了解。惟文章提及的《過春天》、婁樺的《風中有朶雨做的雲》更是十分吸引,很想找來一看(退休時?)。

– 最後一章收入了文章記載去年逝世的一些影人,反映了學會中人的視野與深度。

– 最後就評獎的記錄也是蠻好看的,雖然有些內容因為無看過電影本身而不了解他們的觀點,但單是這樣的文字記錄本身也呈現了一個公民團體的活動形式、辯論過程,是很有意思的。

– 沒想到電影評論學會已有20年以上歷史,而香港也不只一個影評會,從旁反映了香港電影文化之盛;相比起來,台灣的影評學會只有兩三年的光景,大陸情況則不甚清楚。從這意義來看,電影評論學會在香港的民間、公共領域撐起了重要的空間。